打印

[心语] 【十全诗社】苏轼在文方面的成就

0

【十全诗社】苏轼在文方面的成就

苏轼在“文”方面的成就

  摘要:苏轼是经历北宋中期到后期的文学大家。他的文道观独特,骈文散文并举。开骈文散化之先河,散文情景兼备,叙、议、抒情水乳交融。文章疏宕萧散,风格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,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。他的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,翻空出奇,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。他以“辞达”为准则,行文当行即行,当止即止,开创一代文宗。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  关键词:  苏轼  文   成就     

苏轼是经历北宋中期到后期的文学大家,他上承以欧阳修为文坛盟主的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大潮,将诗、文、词等诸种文学艺术样式推向了北宋的最高峰,下开“苏门四学士”(黄庭坚、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,加上李廌、陈师道,又称为“苏门六君子”)等人才辈出的局面,成为欧阳修之后更为杰出的文坛领袖。
苏轼的文道观独特,写作手法娴熟。骈文散化,古文情景兼备,叙、议、抒情水乳交融。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和影响。
一  苏轼的文道观
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。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,认为韩愈“文起八代之衰,道济天下之溺”(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),认为欧阳修“论大道似韩愈”、“记事似司马迁”(《六一居士集叙》),都是兼从文、道两方面着眼的。但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。
(一)        精金美玉,市有定价,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价值
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,如“精金美玉,市有定价”,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,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。比如他在《答虔倅俞括》中讲:“物固有是理,患不知之,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。” 就强调了艺术的魅力。
(二)        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,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
    苏轼心目中的“道”不限于儒家之道,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,例如“日与水居”的人“有得于水之道”(《日喻》)。此点与《庄子•养生主》“庖丁解牛”相同。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象客观世界一样,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。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,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,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“弥望皆黄茅白苇”般的荒芜。
(三)气势雄放,平易自然,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
    苏文的风格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,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。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、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,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、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。苏文气势雄放,语言却平易自然,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。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。他热心奖掖后进,培植不少人才。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,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。苏诗受到金代诗人、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。苏文长期沾溉后学,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。
二  苏轼骈文方面的的成就
    苏轼在骈文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成就。他破体为文,骈文散化,不求切对工整,风格追求疏散。在骈文中,他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,吸取了诗歌的抒情意味,树立了散化骈文的典范。
(一)破体为文,骈文散化
苏轼树立了散化骈文的典范。他破体为文,把古文的笔法渗入到各种文种之中,诸如以文为赋,以文为四六等,形成内涵丰富的诗文改革运动,完善了“古文”理论。他兼取骈散之长,在骈文因定体制中,或穿插单行句式,或加长骈句,或运以散体之法,不求切对工整,不用故事陈言,打破浮靡堆砌,风格追求疏散,语言力求平易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散体骈文,树立了散化骈文的典范。苏轼以自身的实践,改良着骈文,推动骈文的散化,影响了北宋文人的骈文创作。
(二)疏宕萧散,情景兼备
    苏轼的骈文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。他的辞赋继承欧阳修的传统,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,吸取了诗歌的抒情意味,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创作了《赤壁赋》、《后赤壁赋》这样的名篇。《赤壁赋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、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,抒写自己的人生哲学,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。全文骈散并用,情景兼备,堪称优美的散文诗。如写景的一段:
  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,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”
   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,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典赡高华,浑厚雄大,为台阁文字所罕见。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,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情情之作。如《谢量移汝州表》等。
三 苏轼散文方面的成就
(一)随机生发,翻空出奇,开史论、政论之先河
苏轼擅长写议论文。谈史议政的论文,包括奏议、进策、史论等,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。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,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,如《贾谊论》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。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,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、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。如《进策》、《思治论》、《留侯论》等,见解新颖,不落窠臼,雄辩滔滔,笔势纵横,善于腾挪变化,体现出《孟子》、《战国策》等散文的影响。如《留侯论》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,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韧之性;《平王论》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,见解新颖深刻,富有启发性。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,翻空出奇,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,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,所以流传极广。
(二)随笔挥洒,不假雕饰,创小品文之典范
  史论、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,但杂说、书札、序跋等议论文,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。所写书札尺牍如《上梅直讲书》、《与李公择书》等,大都随笔挥洒,不假雕饰,使人洞见肺腑。随笔、杂感、琐记,写人记事,言简而明,信笔挥洒,颇饶情致。如《记承天寺夜游》、《记游松风亭》,随手拈来,即有意境和性情。此类文字,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。另有《仇池笔记》,亦系后人辑录而成。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,所以比史论和正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。例如《日喻》中的两段比喻
  生而眇者不识日,问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“日之状如铜盘。”扣盘而得其声。他日闻钟,以为日也。或造之曰“日之光如烛。”扪烛而得其形。他日揣籥,以为日也。日之与钟,亦远矣,而眇者不知其异,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。
  南方多没人,日与水居也,七岁而能涉,十岁而能浮,十五而能浮没矣。夫没者,岂苟然哉,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。日与水居,则十五而得其道。生不识水,则虽壮,见舟而畏之。故北方之勇者,问于没人,而求其以没,以其言试之河,未有不溺者也。故凡不学而务求于道,皆北方之学没者也。
  此文论证了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,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和道理,说理十分透辟。但它的说理是借助生动的事例,或者说是通过形象来展现的,所以它给读者的印象不但深刻,而且生动鲜明,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认识,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。
(三)叙、议、抒情水乳交融,立叙事记游文之隽永
 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,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。
  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,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。记人物的碑传文如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,记楼台亭榭的散文,如《喜雨亭记》。其写景的游记,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,如《石钟山记》、前后《赤壁赋》,即地兴感,借景寓理,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。苏轼的记叙体散文,常常熔议论、描写和抒情于一炉,在文体上,不拘常格,勇于创新;在风格上,因物赋形,汪洋恣肆;更能体现出《庄子》和禅宗文字的影响。
  《石钟山记》是一篇以论说为主的游记,它围绕石钟山的得名,根据实地考察的见闻,纠正前人的说法,并引申出没有“目见耳闻”的事物,不能“臆断其有无”的哲理,思路清晰,论证透辟。尤其可贵的是此文的议论是在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中逐步展开的,例如写月夜泛舟察看山形一段
  至暮夜月明,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,大石侧立千仞,如猛兽奇鬼,森然欲搏人。而山上栖鹘,闻人声亦惊起,磔磔云宵间。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,或曰,此鹳鹤也。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,舟人大恐。
  寥寥几笔即画出一个幽美而又阴森的境界,读之恍如身临其境,作者赏幽探险、务实求真的情怀也随之展现无遗。而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是直接配合议论的,堪称叙事、抒情、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。
  由于苏轼作为以“辞达”为准则,所以当行即行,当止即止,很少有芜辞累句,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。如《记承天寺夜游》,全文仅八十余字,但意境超然,韵味隽永,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。
四  苏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成就
    在艺术的传达表现了苏轼坚持“辞达”、“自然”的艺术审美要求,反对藻饰、雕琢的创作之风。作为以语言为媒介的诗文作品,从表达的角度而言,其审美主要集中在“文”(文辞)与“意”(内容)关系的处理上。苏轼继承并发展了首先由孔子提出的“辞达”说。显然这与其“以意为主”的创作主张也是紧相联系的。
(一)        追求“辞达”的艺术表现
苏轼的“辞达”有着极为丰富、科学的内容。首先,文辞既要能“达意”,又要能“求物之妙”,即“辞达”的要求包括作家主观的“意”和观察的“物”两方面的内容,同时还要求文辞与“物”、“意”达到有机的结合和统一。这既体现了文学创作唯物反映论的特质,又强调了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。其次,提出了“辞达”的途径和方法,即“求物之妙”,“文理自然”。
既要求作家能深入细致地去观察“物”的外形特征并加以艺术的表现,做到“形似”,同时也要求作家能透过表面现象对物的内在精神、神韵的准确把握,并加以传神的艺术表现和反映,达到更高境界上的“神似”,即贵“形似”更重“神似”。惟有“求物之妙”并加以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,才能创作出“姿态横生”的成功作品。
也就是说,真正要做到“辞达”,必须要有纯熟的表达技巧与很强的表达能力。由此看来,苏轼的“辞达”突破了孔子“辞达”观的原意,大大地发展和丰富了孔子“辞达”说的内涵,反映出文学创作中对事物的深入观察、题材的取舍选择、艺术构思时的艺术加工与重构、艺术表现时的顺从自然、反对雕琢、藻饰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及要求。可谓是全面而深刻。
苏轼强调了“辞达”的重要意义。他认为“辞至于能达,则文不可胜用”。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文,达到了“辞达”的创作要求和境界,即使语言形式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内容的表达,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,就会使其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,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。要认识并掌握写作实践的客观规律,提高诗歌作的技艺和水平,掌握写作的本领,就必须加强平时写作实践的训练,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。“此技虽高才,非甚习不能工也”(《答陈传道五首》之三),在他看来,要达到技艺上的成熟----“工”,必须经过一个反复实践、不断探索、逐步积累、不断提高的过程,即熟能生巧。“博观”、“多为”正是写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准备和走向成功的必由之途。
(二)        追求“自然”的艺术表现
苏轼强调在艺术表现时要做到“文理自然”,即“如行云流水”,“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所不可不止”,对“意”、“物”的艺术传达要做到顺应自然,当行则行,当止则止,反对做过多的繁杂的文辞修饰与雕琢。
不仅如此,苏轼还提出要提高(语言)表达的技艺。苏轼认为创作既要“有道有意”,更要“道艺并进”。因为“有道而不艺,则物虽形于口,不形于手”(《东坡题跋》卷五《书李伯时山庄后图》)。这里的“道”指创作规律、原则,“艺”则指艺术技巧,多为语言文字修养等。惟此才能将“胸中之竹变成“手下之竹”。
苏轼在《答谢民师书》中说:“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。大略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但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所不可不止,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。孔子曰:“言之不文,行而不远。”又曰:“辞达而已矣。”夫言止于达意,即疑若不文,是大不然。求物之妙,如系风捕影;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,何千万人而不一遇也,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?是之谓辞达。辞至于能达,则文不可胜用矣。”  足见他对自然为文的理解。
五  苏文的地位和影响
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,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,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,黄、秦、晁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、奖掖和荐拔。故称苏门四学士。苏轼在当时文坛享有极大声誉,是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。
(一)         继承并发扬了“辞达”的文学表现理念
    孔子十分重视“文”与“道”的结合与统一。《论语•卫灵公》第四十一章记载:“子曰:‘辞达而已矣。’”孔子这一关于艺术表现的美学命题是与其反对“过”与“不及”,追求“文质彬彬”的中庸之道的文学思想体现,其核心是认为文辞的最高境界就是恰如其分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者心中的。
    陆机在孔子主张基础上又有发展,在《文赋》主张“辞达而理举”,提出“意逮物”、“文称意”的要求,主张解决好文辞与“理”、“物”、“意”的关系。     
    苏轼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,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发展。苏轼强调了“辞达”的重要意义。他认为“辞至于能达,则文不可胜用”。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文,达到了“辞达”的创作要求和境界,即使语言形式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内容的表达,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,就会使其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,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。
(二)        苏轼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
   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,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,其一,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,宠辱不惊。其二,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。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,所以凡物皆有可观,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。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。所以,苏轼受到后人的普遍热爱,实为历史必然。
    当时与之交游并受其影响的既有苏门四学士,有秦、黄、陈、张。或称苏门六君子,有秦、黄、陈、张、晁、李。后世受其影响下的文人有李格非、李之仪、唐庚、张舜民、孔平仲、贺铸等。
  总之,苏轼是个文艺全才,诗、散文、词、书法、绘画都有杰出的成就。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诗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,词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,均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的影响。



参考文献
〔1〕唐圭璋《全宋词》,中华书局,1999年1月新1版
〔2〕程千帆、吴新雷《两宋文学史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1年2月版
〔3〕王兆鹏《唐宋词史论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0年1月版
〔4〕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年版

TOP

0
说明一下,此文是我做枪手写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.文论仅此一篇.请方家斧正.
顺便说一句,我搞数学的,分析方向,希望同行探讨.
但愿不违犯论坛规矩

TOP

0
这论文的索引会不会少了点?才四个...
看来都不是专业啊,俺的方向离"中文"也很远,哈.

TOP

0
哈哈,maomao兄效力于哪个论文网啊,不过看来兄台果然是中文专业的.
我是非常喜欢东坡先生的.

TOP

当前时区 GMT+8, 现在时间是 2024-7-19 01:21